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风波的原因剖析与对策——对国有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思考

时间:2012-02-20 15:47 来源:行政人事部 作者:刁 军 吴中超 点击:

        】 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海外上市成为一种趋势,总体态势良好,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些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海外上市企业风波给我们带来很多反思。表面上是财务欺诈等因素造成,但深究其原因,包括国有企业改制不到位,存在非融资性的短期目的,缺乏持续竞争能力和长期发展战略是主要的几个深层次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国有企业只有从深化改革,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身成熟度,鼓励开展学习与创新活动才能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保证国有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

       一、中国国有企业海外上市的现状及近期海外风波

    从青岛啤酒最早于1993715日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后,中国国有企业海外上市步伐大大加快,进20年来上市地点扩大到美国、新加坡、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地,上市企业业务涉及金融、能源、电力、电信、钢铁、科技等各个领域。这些领域集中了很多资产优质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一种体现。正是看中了中国国有企业的优质资产,近10年来国外证券交易所对中国国有企业持欢迎态度,积极吸引内地优质国企前去上市。

    从1993年至今,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已经达到300多家,其中80%是具有垄断性资源的国有企业。近年来国有企业海外上市的数量、规模都呈现上升趋势。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在美国、香港、新加坡和多伦多等地上市的中国企业接连爆发财务欺诈、诈骗和公司治理丑闻,一些中国国有企业也卷入其中。2011年初以来的几个月,国外卖空者对众多的海外上市中国企业发起攻击,指控这些中国企业存在欺诈或其它违规行为。此举已导致这些中国企业的股价出现暴跌,使投资者遭受亏损。中国概念股在国外资本市场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给正在寻求在国外市场募集资金的所有中国企业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影。

中国人寿、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建设银行等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海外上市,国企海外上市已经形成一个趋势,国务院国资委也积极推进有条件的中央企业海外上市,国企海外上市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近期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引起的风波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企业是不是在海外成功上市就万事大吉?如何提升国有企业持续竞争力的问题是到了我们认真思考的时候了。

 

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风波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考察近期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风波的原因,还得从这些企业当初选择海外上市的动机来分析。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80%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选择海外上市其理由表面上看通常有两条,一是资金,二是机制。通过海外上市不但能够融进大量国外的资金,而且能够规范企业的治理机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出发点是好的,结果为何不佳?这里需要分析一些较深层的原因。我们认为造成一些中国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表现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国有企业改制不到位

国有企业选择海外上市,改制就成为上市前提和必然。一个好的经营管理机制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不分,运行机制很长时期内不符合市场规范,海外上市的很多国企改制过程比较短,隐藏问题多。而从国际上看,国有企业的改制都是经历了较长时间。如德意志银行和英国石油分别经历了8年和20年的商业化重组改制才成功上市。纵观我国的海外上市国有企业大多是上市前仓促改制以形式上达到海外上市要求,其内部实质性的重组远远没有完成。由于企业内部改制不彻底导致经营管理水平落后,企业业绩必然难以长期支撑海外资本市场股价,导致很多海外上市的中国国企股价较发行价跌去很多,持续走低。所以说,一个不经历长期扎实改制重组的国有企业不可能在海外资本市场取得持续成功。

(二)一些中小型国内企业存在非融资性的海外上市目的

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中,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往往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进军国外资本市场,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避开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审查程序。国内主板市场门槛较高且监管严格,上市周期较长,对借壳等上市方式的监管审批时限也较长,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上市机会。而国外一些资本市场监管相对宽松,为这些企业创造了上市的条件。此类企业重点追求挂牌,以获得上市企业的特殊待遇、赢得政府重视、享有国际企业声誉等,而不会在意上市后的融资效果和可持续发展。

另外,国内资本市场股改尚没有彻底完成,企业股份不能实现全流通,特别是国内上市企业发起人股份的限制性条件使得国有企业上市的选择也偏向境外上市。同时,管理者期权激励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非融资性海外上市驱动因素。企业选择国内上市,管理者不能享受期权待遇,作为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利益攸关方”的特殊利益集团,出于自身利益出发而选择境外上市。

以上这些非融资性企业的海外上市目的,由于眼光的短视性和管理者的功利性,造成很多中国企业当局仅仅注重企业的短期财务包装,忽视企业长期财务绩效的可持续性,引起国外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从上市之初的短期追捧到后来的纷纷做空抛弃。

(三)上市企业缺乏持续竞争力维持企业形象

企业持续竞争力是企业在动荡且不确定的生存环境下,为适应外部环境快速变化而构建、整合与重组企业内外部各种战略资源,从而具有的能够持续为其所处的复杂生态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面带来价值增值的动态能力。从这个定义,我们看到持续竞争力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持续性”,指这种能力是持续的能力,而不是短暂的;二是“价值型”,指这种能力是能为企业利益相关方面带来价值增值的能力,不能带来价值增值的其他能力不是可持续竞争力。

深入考察一些国有海外上市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国有企业,其往往缺乏可持续的竞争能力,企业形象不稳定。一方面,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强,创新水平不高,企业的竞争力更多的是表现在成本和价格优势,但在近年来国际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和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条件下,中国一些国有企业在同国外同行业企业比较中,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产品与服务缺乏竞争力,加上技术与管理水平落后,上市之初的竞争力昙花一现,缺乏竞争能力的持续性。另外一方面,一些国有企业由于改制时间不长,受传统体制等因素影响,有能有效的为企业各利益相者带来价值。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员工、管理层和社会公众等。由于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很成熟,他们不仅仅看重企业的财务报表数字,而且从价值回报层面考察企业,因而他们对那些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投资者价值回报低的中国企业采取打压和冷落也就情有可原了。

(四)许多海外上市企业缺乏可持续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不少中国国有企业高管认为企业成功在海外上市了就是企业经营的一个“终极目标”,在企业上市成功后对海外上市后的后续工作重视不够,在制定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扩大企业影响力等方面没有后续跟进措施。实际上,国有企业海外上市仅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新的开始,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如果这个时候企业不进行新一轮的发展战略规划设计,很有可能在面对更复杂的经营环境和投资环境下,企业经营业绩迅速滑坡,甚至达不到国外资本市场的监管门槛而被停牌或退市。

三、启示与应对之策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中国企业近期出现的海外风波,其本质原因是由于这些企业缺乏持续竞争力所导致的。为提升中国国有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应对之策:

(一)建立健全内控标准体系,提升国有企业内控执行力

2008628,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在北京召开发布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企业改革、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上市企业今后应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建设与实施内部控制体系,提升内控执行力。完善科学的内控体系与有效的内控执行力对促进我国国有企业防范重大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制度保证。

(二)努力提高企业整合各种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水平

面临复杂环境的动态变化,企业整合其具有的各种稀缺资源与核心能力的水平是企业持续竞争力水平的有效体现。这种整合资源和能力的水平本质上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持续竞争力水平高低。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企业,持续竞争力也高,企业越容易获得持续成长。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总体还偏低,通过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是提高持续竞争力的必备条件。

(三)增强企业成熟度,适应复杂的外部环境

企业的成熟度是指企业相对竞争对手在面临复杂动态的环境时,适应与应变的一种能力。企业的成熟度越高,企业应对动态变化的复杂环境的能力就越高,其持续竞争力也就越强,企业越容易获得持续成长的机会。相反,成熟度不高的企业可能难以应对环境的动态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容易失去已有的竞争优势,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在国外上市的国有企业改制时间都不长,存在体制转变的过程,其整体成熟度不高,出现短期波动很正常。今后需要总结经验,通过完善内部管理、规范金融操作、优化企业运作使自身成熟度不断提高,增强持续竞争能力。

(四)通过学习与创新使企业可持续成长

创新就是创造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创新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强大动力。同时,应该强调学习在提升企业持续竞争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通过对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的监测,获得许多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企业来讲是一种新的知识,企业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力,处理和吸收这种新知识,然后通过有条件的创新活动,把这种知识转化为能力。国有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进行创新活动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持续竞争力,使企业可持续成长,并提升中国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的国际形象。

此外,在树立诚信理念、诚信道德、诚信经营的同时,还应加强信息的公开披露,并在相关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上给予足够重视,保持与社会公众和相关监管机构的信息畅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持续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2011111.中国概念股为何由热转冷[N].中国证券报.

[2]季晓刚.中央企业境外上市风险与对策[J].国有资产管理,2011 (3):10-12.

[3]阎贵铂.国有企业海外上市的现状及原因[J]. 中国合作经济,2007(6):59-60.

[4]张占魁.国有企业海外上市所带来的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2(7):49-51.

[5]姚秦,程忠平.浅议有关国企海外上市的几个问题[J]. 经济工作导刊,2001(8):31.

[6]易宪容,卢婷.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7):4-14.

[7]鲁开垠,赵和旭,汪大海. 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利弊谈[J]. 国有资产管理1996(3):29-32.

(责任编辑:admin)